近年来,房子隔音差成为居民投诉比较高频的事件,住宅隔音问题成为影响居住品质的突出矛盾。楼板撞击声引发的邻里纠纷、分户墙隔音不足导致的隐私泄露、交通干道旁住宅的噪声超标,以及电梯运行产生的持续性干扰,均成为投诉焦点,甚至引发跨部门申诉。
在住房消费从“有居”向“优居”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好房子”已成为我国住宅建设领域的核心命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好房子”概念写入政策文本,明确提出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住宅。而住宅隔音性能作为衡量居住舒适度的核心指标,正倒逼行业掀起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伴随《住宅项目规范》(GB 55038 - 2025)于5月1日起强制实施,我国住宅建设正式迈入“静音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声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闫国军指出,房地产行业虽面临调整,但隔声市场逆势上扬,政策刚性要求与居民改善需求正形成共振。在市场需求与政策约束的双重驱动下,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住宅隔音技术从单一材料堆砌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
数据显示,超过70%的购房者将噪声干扰列为最希望改善的居住问题,远高于渗水、空鼓等传统质量问题。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高铁、高架等外部噪声及邻里间楼板撞击声、管道噪音等内部噪声投诉量逐年激增,倒逼市场对隔音技术的迫切需求。
针对房子隔音差成高频投诉,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声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三明指出,隔音主要问题包括楼板撞击声、分户墙隔声、电梯扰民、外门窗及卫生间冲水噪音等。住宅开发建设与改造可从这些方面入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多环节,对材料厂家是机遇。好房子隔音标准包括主观评价(无噪声干扰、邻里互不影响)和客观物理指标(隔声量、撞击声等),新建及改造住宅完工后需进行声学检测。
随着老百姓的居住理念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质生活”转变,相关部门开始发力政策引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好房子”。其中,住宅隔音性能成关键指标。在政策推动、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下,隔音住宅建设迎来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此前强调,“隔音是排在第一”的居住品质要素。2025年3月发布的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将楼板撞击声限值从原标准的75dB(毛坯房放宽至80dB)统一提升至65dB,直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且首次将隔声性能纳入施工图审查、材料验收及实体验收环节,违规企业将面临严格惩处。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相继出台,构建起从法律约束到技术规范的完整制度框架。
闫国军指出,3月31日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大幅提高声学环境强制性要求,如楼板撞击声强制标准从75分贝(毛坯80分贝)提升至65分贝;202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二星级、三星级绿色住宅建筑对隔声性能要求更高,三星级楼板撞击声需达到55分贝,相比原强制标准提升20~30分贝。
住宅隔音,市场潜力巨大。闫国军透露,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每年新建住宅约6亿~7亿平方米,存量住宅超400亿平方米,按《住宅项目规范》要求,新建项目需100%落实隔声措施,存量改造每年更新量达10亿平方米,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
在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住宅隔音技术革新从材料工艺升级开始,试图突破星空体育官方入口 星空体育官网隔音瓶颈。
亨斯迈集团便是为数不多的在隔音系统方面已经推出落地方案的一家企业。据亨斯迈聚氨酯亚太区市场战略总监李涛介绍,近年来,亨斯迈将其在汽车、高铁等领域的聚氨酯声学技术引入建筑行业,打造了一套“建筑降噪 + 节能保温”一体化创新方案。
该方案以浮筑楼板保温隔声一体化系统为核心,通过高分子聚氨酯弹性体复合多孔纤维面材,形成兼具高回弹性、高阻尼性和强附着力的复合声学材料,可有效抑制脚步声、家具挪动等低频固体传声。
尽管在技术研发层面,亨斯迈开展住宅声学前沿技术研究,建立了材料性能数据库,但在产业应用层面,亨斯迈前述方案仍然处于实践阶段。目前,亨斯迈与上海保利、上海新长宁集团等开发企业展开合作,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项目。
据上海保利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部建筑负责人孙长越透露,保利发展已将隔声性能提升纳入产品战略。在隔声方面,保利发展接下来要从市场调研与针对敏感客户做个性化产品设计。通过重构“好产品 + 好服务 + 好生活”的“三好十五力”产品控制体系,保利发展计划在全产品系中实施隔声性能升级,通过市场调研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在设计阶段优化声学方案,在施工环节引入创新材料与工艺,并探索将隔声性能转化为产品差异化卖点的营销路径。
西郊云庐项目营销总监宗磊则指出,西郊云庐项目的实践表明,通过噪声实测体验、构造工艺展示等方式,可将隔声技术优势转化为客户可感知的品质价值,实现产品溢价与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为保障隔音技术标准有效落地,新版《住宅项目规范》要求新建住宅100%进行隔声性能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住宅质量保证书。监管方面,建立房企信用评价机制,对隔声不达标企业实施土地竞拍限制。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绿色建筑补贴、超低能耗住宅奖励等政策,引导企业采用高性能隔声技术。针对业内关注较多的成本控制问题,闫国军指出,行业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实现突破,达到规范要求的增量成本仅约50元/平方米,占房价比例不足1%;一体化解决方案更可降低综合成本15%~20%,推动技术应用从高端项目向普惠型住宅延伸。
对标国外最先进水平的做法,企业增量成本最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一部分是窗户的增量成本,另外一部分是楼板的增量成本。随着国家把隔声指标提高,相关企业会研发出更多高性能、低成本的产品。据其透露,第一批住宅铂金级项目面市的时候,测试下来增量成本大约100元/平方米。其相信,随着新一批材料研发企业进来之后,一定会研发出更多的高性能、低成本产品,并随着市场的大量推广,成本下降将是趋势。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发展“金融港”,促进南沙全面开发开放|“南沙金融30条”